作文想要得高分,必過審題這一關(guān)。下面是審題的一些實用技巧,請收好。
技法一、突破著力點
高考作文中的題目或話題是對作文內(nèi)容的嚴格限制,因此審題要首先從這里入手,一旦審清了題目或話題,就能輕而易舉地把握住寫作的著力點,避免在用力方向上出現(xiàn)錯位。
例:
請以“難題”為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解析:
“難題”這一詞語的意義指向很多,它可以是學習中碰到的解答不了的習題,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構(gòu)成困擾的事件,還可以是成長歷程中的心靈困惑等,審題時要弄清“難題”具體所指的是什么。很明顯,第一種理解過于表面化,肯定不是命題所指,應(yīng)當排除在外。“鎖定”了其余理解中的一項之后,還應(yīng)當進一步揣摩命題意圖,僅僅擺現(xiàn)象、把“難題”呈現(xiàn)出來,是不行的,于是就要考慮面對“難題”究竟該“怎么辦”。弄清了這些,也就準確地把握住了寫作的著力點。
技法二、把握信息點
高考作文中有大量這樣的命題:
給出一則或多則材料,從材料中引出一個話題(或題目),或由材料引發(fā)聯(lián)想和感悟,或由材料觸發(fā)議論。無論是哪種形式,對所給材料都要給予足夠重視。
但同學們在作文備考的訓(xùn)練中,不重視所給材料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尤其是從材料中引出話題(或題目)的類型,更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種錯誤認識,也就是認為材料的作用僅僅是引出話題(或題目),寫作時只需兩眼盯住話題(或題目),不必考慮所給材料。
殊不知,作文題目上的材料不僅具有引出話題(或題目)、闡釋話題(或題目)的作用,而且它還具有提示寫作的功用。因此在寫作前的審題過程中,一定要搞清材料寫的是什么,隱含著什么信息,這樣才能從材料上把握作文命題隱含的信息點,搞清寫作內(nèi)容上的限制,避免立意上的偏差。
例:
你我為鄰,相互依存?!澳恪笨梢允怯行蔚?,也可以是無形的;“鄰”無法回避,卻可有所選擇。
請你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感受,以“與你為鄰”為標題寫一篇文章,自定文體,不少于800字。
解析:
審題時必須理解“你”的含義,從材料來看,“你”有具體和抽象兩個層面相互交織的內(nèi)容。
從具體層面來說,“你”可能是生活中的一個人物、一件器物、一處景觀、一方水土等,即“有形的”;
從抽象的層面來說,“你”可能是古今中外的文化、文明,可能是青春年華的美麗夢想,可能是曾經(jīng)的悵惘傷感之情,可能是曠達豪邁的人生態(tài)度等,即“無形的”。
這些隱含信息都在材料的觸發(fā)點上。
技法三、瞄準著眼點
高考作文審題還有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把握寫作的著眼點。
比如話題作文,審題時就要從話題與材料的結(jié)合中把握寫作的著眼點。
因為話題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對材料可以從不同角度寫作,而話題作文的材料是與話題相聯(lián)系的,在審題時只有將材料與話題結(jié)合起來,才能排除材料中的干擾內(nèi)容,找出寫作的著眼點。
例:
皇帝造屋,百工齊集。木匠、石匠暗暗競賽。一天,木工師傅求勝心切,重責小徒弟。徒弟為了泄憤,把師傅的木尺偷偷銼短了一分。結(jié)果,根據(jù)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遠方進貢來的,無法在當?shù)匮a充,皇帝必然為此震怒。木工師傅知道自己死到臨頭而大哭。這時,石匠想出了一個方法,他把承托長柱的石礅的平坦的礅面改為微微隆起,補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這樣,不但宮室如期落成,木匠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礅設(shè)計,為中國建筑多增一分姿彩。
這則故事寓有中國人處世的哲理:
別人的短處可以彰顯我們的長處,我們的長處也可以“承托”別人的短處,這樣彼此都有好處。推而廣之,這是一種競爭中“雙贏”的智慧,而這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尤為重要。
請以“雙贏的智慧”為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寫內(nèi)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nèi)。
解析:
如果單看材料,材料表明的觀點有“不能以怨報怨”、“要寬容地待人處世”、“助人是美德”、“驚喜往往獲得于意外”等。如果是材料作文的話,這些觀點都可以寫,但對話題作文來說,話題規(guī)定是“雙贏的智慧”,就只能圍繞它來寫,而不能寫其他。
技法四、研究關(guān)鍵點
新材料作文的審題,都有一個把握寫作的關(guān)鍵點的問題,這要借助于研究命題提示來完成。這類作文題型,一般在材料之后都有一段關(guān)于寫作的提示,這段提示對打開思路起著關(guān)鍵的作用。因此,認真閱讀命題提示,則可幫助我們打開寫作的思路,找出寫文章的關(guān)鍵點。
例:
孫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風火輪,都是神奇想象的產(chǎn)物,寄寓了人類渴求飛速行進的美好愿望。誰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說《新中國》預(yù)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陸家嘴一帶舉辦萬國博覽會,法國科幻小說家凡爾納夢想“從地球到月球”,在今天會成為現(xiàn)實?幻想源自人類的求知本能,展現(xiàn)了人類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動現(xiàn)實,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樂的源泉……
請根據(jù)你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選準角度,寫一篇作文。
解析:
“幻想源自人類的求知本能,展現(xiàn)了人類非凡的想象力?;孟胪苿蝇F(xiàn)實,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樂的源泉……”這幾句提示語幾乎已經(jīng)把題意告訴了考生,從而大大降低了審題難度,使立意不致偏題或離題,考生可以由此而輕易地找到立意的角度。如果忽視了這幾句提示語的作用,恐怕就會在審題上自設(shè)障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