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內(nèi)容改革在不斷地服務于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對標高考“為國立德樹人、服務高校選才、引導高中教學”的核心功能。這些變革不僅反映了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和教育的未來趨勢,同時也對高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一是活:命題題型靈活,更具開放新穎和發(fā)展性,
二是用:真實情境下知識的應用,無情境不命題。
三是悟:回歸學科本質后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四是難:高考的選拔功能,區(qū)分度更加明顯,賦分更加合理。
五是變:試題設計多變,表現(xiàn)出“反套路,反猜題”的傾向。
回歸到學科本質,狠抓“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題目越靈活,越是需要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特別要重視課本上的公式、定理、原理和典型例題。除了必要的定量刷題外,引導學生回歸學科本質,萬變不離其宗,以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不變,來應對新高考的變化;引導學生在一定量的訓練后,對試題和考點的感悟,回歸學科本質。
在思考中學會思考,提升思維核心競爭力。思維力的形成要靠學生自己,不能讓學生指望老師的講,要讓學生明白,思維力的形成考的是學生自己的學習。書本要靠自己親自研讀,思路要靠自己動腦領悟,規(guī)律要靠自己親自總結,方法要靠自己實踐摸索,在打仗中學會打仗。
以研究者的心態(tài),處理好做題的質量和數(shù)量。先提高做題的質量,不要一味追求數(shù)量。每做一道題,都要有所總結收獲,要獨立自主完成;帶著“研究者”的心態(tài)做題,而不是完成任務式的做題,也不是只做“做題的熟練工”。
落實精進訓練,摒棄盲目機械刷題。落實精進訓練,一是找到學習區(qū),發(fā)現(xiàn)問題(盲點、易混點、易錯點);二是針對問題,每個知識點選取20-30個題目,進行集中訓練;三是訓練后立刻做對比分析,對錯誤的題目進行分類并統(tǒng)計;四是對這些錯題進行精細化加工,總結出出題共性、規(guī)律、可變條件等。培養(yǎng)學生自己給自己當教練,自己可以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并及時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反饋。
每天做一個精簡的計劃和總結。
因為人的忘性真的很大,很多方法雖然有用,但如果你不每天提醒自己的話都是會忘掉的。
所以,把自己覺得重要的計劃用簡短的關鍵詞羅列出來,然后核查自己有沒有做到,最后每天晚上睡前寫一個總結,不需要很長時間,5分鐘足夠了。
這樣就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一天是怎么過的,了解自己效率高不高,也能對之后的復習有一個調整。
我們都覺得復習就應該有一個復習計劃,然后堅決地執(zhí)行。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
我們自身學習的情況、外部的環(huán)境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就比如說前兩年有的地方高考要延期,可能打亂了很多同學原本的學習計劃。
但是沒有關系,我們要做的就是及時調整。每隔一段時間就應當對自己的情況做一個評估,對自己原先的計劃及時做出調整與規(guī)劃。
要不懼變化,擁抱變化,在變化中調整自身。這樣的話才能更好地適應現(xiàn)階段的復習情況,獲得正向反饋。
在復習階段應該如何對待考試呢?如果只提一個建議的話,那就是要多思考。
我們每天被各種各樣的作業(yè)、考試、課堂所包圍,很多時候其實是像趕鴨子上架一樣,缺少了對于一些重要事情的反思。
考試不是為了得出一個分數(shù),得到一個排名,而是找出自己真正的問題,并積極改正,這才發(fā)揮了每一次考試的價值。
高三的每一次模擬考試都是在為高考做準備,所以無論你考得好還是不好,都沒有一點影響。
把時間拉遠,試想一下,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名大學生了,高考已經(jīng)過去三、四年了,你還會去在意高三的某次考試考了班級倒數(shù)/年級倒數(shù)嗎?一定不會的。
每一次的模擬考都恰恰是你提升自己的機會,當別人在為自己的試卷成績沾沾自喜或者自怨自艾的時候,你要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試卷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并把它們拆分成每日的計劃,積極執(zhí)行。
下一次考試的時候,你再看看自己在這方面有沒有進步,持之以恒,你會發(fā)現(xiàn)不僅自己的分數(shù)得到了提高,而且每一步走的路都是清晰的,是在朝著自己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還要提醒大家一定要多做題!但多做題和盲目刷題是有區(qū)別的。在復習中科學地區(qū)分出會做的題目與不會的題目是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的。能拿的分、會做的題,說明自己的實力足夠,有能力解決。但不能就此萬事大吉,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所謂能拿的分就是以自己目前的實力足以支撐解決,由此拿回來的分數(shù)。能拿的分、會做的題,包括:
(1)相對容易的題目。
(2)難度適合自己的題目,稍加努力就可以拿分。
(3)做過的題目、熟悉的題目。
(4)因低級失誤導致丟分的題目。
(5)在時間足夠長的情況下,可以得分的題目。
(6)自認為應該會做的題目,尤其是競爭對手居然做出來的題目。
對上述會做的題、能拿的分進行科學區(qū)分、準確認識,意義重大。這是自我認識的基礎,更是最佳增分的前提。
對待容易題:
(1)不能滿足于一般意義上會做,要努力尋找更為高級的解題思路、形成更為高級的思維通路。
(2)還應考慮答題時間、答題效率,通過訓練提高解題速度,實現(xiàn)“達標”。
對待中檔題:
(1)在時間足夠的情況下,如在高一、高二,甚至在一輪備考期間,要深入研究,觸及問題本質,實現(xiàn)以不變應萬變。
(2)考前最后的沖刺階段,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敢于有所放棄。
對待難題:
可能不會做,但不應該不得分。在有空余時間時,難題不要輕易放棄。
1、一個普遍的觀點是難題會做,容易題肯定會做。這在競賽中有時是成立的,但在高考上則是完全不成立的。
2、熱衷于做難題不僅效率低,更有可能帶來副作用。
考生一味地追求多做題,而不去反思、總結,到頭來,題做了很多,考試時靠背題得分,常常出現(xiàn)感覺會做但得不到高分;題目稍有變化就茫然不知所措;不了解高考的評分標準,答題不符合高考的要求;學科語言使用不規(guī)范等令人后悔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