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是同樣的24小時,學霸為啥就是學霸?其實你和學霸之間就差了個“時間管理”。
相信同學們都聽過“時間管理”,也經(jīng)常聽到老師強調(diào)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其實,時間管理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習效率,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做更多的事。
今天為同學們整理了一些關于時間管理的有效方法,希望同學們學習之后可以熟練運用到自己的備考過程中,有條不紊地完成各項任務。
時間管理對于每個人的工作和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進行時間管理之前,必須進行其最基礎的準備,即:記錄自己每天的時間。
記錄方式很簡單,每天睡前回想今天的時間到底用到哪里去了,記錄下來再睡覺。
時間流水帳:記錄的項目越詳細越好
當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的生活事項及花費的時間后,我們就可以正式進入時間管理的步驟了。
根據(jù)生活記錄,將最常進行的生活事項分別依照重要性和緊急性列入下表中:
事情的緊急性和重要性是不同的,有些事情很重要但有些事情很緊急。所以應該先分辨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緊急的。
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成功的企業(yè)管理人的時間分配,會先處理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這樣才能提早完成(而不是及時完成)重要的工作,也能在處理突發(fā)性的任務(突然來訪的客人、突然取消的訂單、生病延誤的工作…)時不手忙腳亂。
重要又緊急的事情會造成較高的壓力;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對自己而言是較長遠的目標,困難而具挑戰(zhàn)性;
緊急不重要的事情雖不重要卻有時間的壓力必須立即完成;
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則是最沒有壓力最沒有難度的,大多數(shù)的高中生會花最多的時間在這一類的事情。
舉一個例子:
今天晚上12點準時做完明天一早要交的作業(yè),可是卻發(fā)現(xiàn)打印機壞掉了,時間太晚了,不但維修站都打烊,也不好意思打擾同學鄰居,只好明天硬著頭皮跟老師商量,遲交一天。早知道,就早一點開始寫作業(yè),就算打印機臨時故障,至少還可以請同學幫忙。打印機突然壞掉了,使得自己無法準時交作業(yè),這實在不是誰的過錯,可是作業(yè)遲交卻是事實。
如何避免這種事情發(fā)生呢?該如何化緊急為不緊急呢?
唯一的方法就是「提早準備,提早完成」,因為每天都可能發(fā)生突發(fā)的狀況,所以預留一些緩沖時間讓自己可以應付突發(fā)狀況,降低生活中的壓力。
通常,重要的事情和目標一定不止一個,所以我們應該先:
一般而言,目標要比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高一點,但如果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超級理想目標,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永無止境的挫折中。
例如,第一階段考全校最后一名的同學,如果定下的目標是「下一階段要成為全校第一名」,那肯定會陷入高度壓力的狀態(tài)中。比較理想的做法是,先定「每次考試全校排名進步20名」的目標,一年下來(6次考試)就會進步100名,夢想將逐步實現(xiàn)。
成績進步、社團干部表現(xiàn)稱職、陪伴好友,三個目標皆屬重要的目標,都會耗費許多時間,必須決定其先后順序。
「最近成績不好排名倒退、不完成社團任務會被撤換干部職稱、好朋友最近剛失戀需要你的陪伴」你會怎么選擇其優(yōu)先級呢?想一想哪個對你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的選擇是成績優(yōu)先、好友其次、最后是社團干部,那么你的時間規(guī)劃就要為之調(diào)整。
「一天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有5小時,其中三小時讀書、一小時陪好友、一小時處理社團任務」。這樣規(guī)劃就有助于達成目標。
接續(xù)上例,確立三個目標的優(yōu)先級,也制訂了合理的行為規(guī)劃,還有下列注意事項:
讀書的時間若好友來電應告知稍后再回電,考試前暫停社團活動,算數(shù)學的時候不要惦記著英文作業(yè),寫作業(yè)時關閉社交軟件……
每天回家后,可以先規(guī)劃一下今晚的做事流程,遇有大型的作業(yè)或活動時,事先將準備工作分割為三四段,按照流程依序開始著手準備。
達成目標需要長時間地投入心力與時間。許多同學常常努力一兩天就期待看到成果。其實,學習素材的難度必然隨著學歷的增加而提高,也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得到回饋。
如果同學們平時會看一些訪談性的電視節(jié)目,一定會常常聽到一些人的分享:當他們鎖定目標之后,多半一心一意地專注于一個目標,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這些人還有一個特色:他們多半不會著急想要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某項任務,反而愿意利用一段長時間的沉淀來累積自己的實力。所以千萬不要心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吧!
有人說,要成為某個知識領域的專家,至少要花10000小時進行學習。但 Josh Kaufman卻推翻了這些觀念,提出了
你只需要20小時就能不錯地掌握一個全新的知識和技能。
一萬個小時從概念上一聽就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但20個小時卻讓人感覺舒服很多,也容易去實踐。如果在最初的20小時內(nèi)熬過初學階段的不適感和挫敗感,我們能很輕松地踏入一個全新的領域。
20個小時=2個沉睡的夜晚=1周娛樂時間的總和,聽起來的確很不錯。
學霸Scott Young在12個月之內(nèi),自學完成了傳說中MIT計算機科學課程表的全部33門課,從線性代數(shù)到計算理論。按照他的進度,讀完一門課程大概只需要1.5個星期。
關于他的學習方法,時間管理牛人Warfalcon評價:堅持下去每天學習10小時,10天左右就要考試一次并通過,這個學習效率非常高,更不用說重復了33次。
在學習一門新的知識時,短時間集中注意力不難,但持續(xù)一段時間之后,如果做不到很好的放松,三個月左右就會達到一個瓶頸,理解能力和心理狀態(tài)無法繼續(xù)。這個瓶頸會重復出現(xiàn),就像考研時很多人前幾個月都能堅持下去,但到六七個月之后就無法堅持。
一位著名小提琴家說過,如果你是練習手指,你可以練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練習腦子,你每天能練兩個小時就不錯了。高手的練習每次最多1到1.5小時,每天最多4到5小時,沒人受得了更多。
結(jié)合我們20小時要學一門新技能的目標,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
“在學習一門新的知識時,短時間集中注意力不難。高手的練習(俗稱刻意練習)每次最多1到1.5小時,每天最多4到5小時。沒人受得了更多?!?/span>
所以,一天高效學習時間安排在你自己可接受的范圍內(nèi)即可,但要保證利用好這些高效時間。
開始之前,你需要建立儀式感。人會借由儀式感來給自己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為了保證高效時段得到高效利用,可以把每一次學習當高考一樣對待。
物質(zhì):在正式學習之前,將用得到的物品在桌子上一字排開,以防臨時需要某些東西時手忙腳亂去到處翻。
精神:在前一天晚上,想好第二天又要進行高效學習了,然后安心睡去,保證第二天養(yǎng)精蓄銳。
時間:比如,如果八點是正式學習時間,那就要保證八點之前提前趕到學習地點,坐在椅子上調(diào)整出最舒服的學習姿態(tài),做好基本的前期準備,降低行動前的門檻。
每個新知識或技能都有其最關鍵的基本部分,專注這個部分就可以高效提高。
這里運用到了“PDCA”循環(huán)原則(P-Plan,D-Do,C-Check,A-Action),即每一個行動開始之前都要擬定目標計劃再執(zhí)行,對過程中的關鍵點和最終結(jié)果進行檢查,糾正偏差,對成果進行標準化,并確定新的目標,制定下一輪計劃。所有的執(zhí)行動作都有這樣一次“循環(huán)”。
觀察自己長期的活動狀態(tài),預計自己能量爆發(fā)出現(xiàn)的時間并為這段時間做足準備。
比如,中午午睡就是必要的;休息間隙聽喜歡的音樂,是必要的;個人愛好,如運動,也是必要的。
總之,為了保證高效學習時間能夠投入,我們要充分進行休息。休息放松是最好的緩解疲勞的方法。
在高效學習過程中,開始時都會或多或少感到沮喪、挫敗,或?qū)ψ约旱闹橇?、天賦感到懷疑。但阻礙我們進步的其實多數(shù)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我們的身體能量和情緒能量。
通常情況下,大腦快速運轉(zhuǎn)1個多小時就會感覺很疲勞,也就是說腦力運動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你得需要及時補充能量。兩個小時的高效學習期間,分為兩段,一段五十分鐘左右,中間休息,這個時候就可以補充能量。
舉個例子,決定跑步,開始信心滿滿要跑一個月,結(jié)果沒有幾天就懈怠了,不是累了,而是情緒上感到疲勞了,產(chǎn)生厭倦感了。
這時候,解決情緒疲勞,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放松。
村上春樹跑步幾十年,他會在跑步感覺良好的時候主動結(jié)束,這樣他就會對第二天的跑步充滿期待。
當時間一長,我們能記住關于一件事物的主要部分其實是事物留給我們的感覺而不是事件本身。
村上春樹以充滿愉悅感的時候作為結(jié)束點,這是很智慧的。許多寫長篇的作家也往往用這樣的方法,比如寫到高潮部分主動停下來,因為高潮情緒很強烈,在第二天接著創(chuàng)作,就容易找回感覺,從而繼續(xù)寫下去。
所以,請你在晚上學習時段,即最后一個高效學習時段之后,接著再學習一段時間,當感到愉悅、感到收獲滿滿、感覺到學習仍然高效的時候——試著停下來,記住這種興奮感。
希望同學們學會做時間的掌控者,每天將最為寶貴的學習時間進行精細化安排,讓自己的時間有效地投入到每一項任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