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審:審時空、抓關鍵、分析選項
六原則:化簡原則、全面原則、主體一致原則、最近原則、過程反映趨勢原則、絕對性原則
新高考下的選擇題主要特點就是提供一段歷史新材料,其呈現主要有四種方式——文字型、圖片型、表格型和圖文混合型,從選材內容上看是“小切口”,即反映的是某一段歷史的一個片段,從而創(chuàng)立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新情境(學術、學習、生活和社會情境),以此來考查學生頭腦中儲藏的必備知識和思維能力(包括發(fā)現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三大能力)。
基于此,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等傳統(tǒng)方法全部失靈,很容易掉進命題者設計的陷阱——貌似合理的推理、武斷的結論、混淆視聽的張冠李戴及正確的無關本題的觀點史實和評論。
那么,問題來了,面對一道選擇,如何下手才能在最短時間內迅速準確拿下選擇題?有沒有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有沒有科學的方法思路?答案是肯定的。跟小升一起來看!
“三審”之一:
審時空
顯性呈現:如1919年5月4日;1949年10月1日
隱性呈現: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稱、專有名詞、歷史事件等。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民大革命時期,新中國過渡時期等
“三審”之二:
抓關鍵
2、關鍵詞
(1)中心詞:即關鍵詞、 主體或重心。
A、關鍵的詞語往往用一些重要的提示性詞語來暗示,如轉折性的詞語——但是、卻、而、然而等,遞進性的詞語——而且、并且等,假設性的詞語——如果、若、假如等。我們弄清楚了這些詞語在題干材料中扮演的角色,一定會抓住題干的中心意思或材料所述重心,這樣我們才能將題干材料的意思弄清楚。
B、題干材料所給句子的主體就是關鍵性的詞語,正確選項的主體肯定與題干材料所給主體是一致的。
C、題干材料呈現的重要提示性史實也是關鍵性的詞語,我們關注這些提示性詞語,有助于我們和基礎知識鏈接,很快就可以判斷出與題干材料關聯(lián)的史實,做出正確選擇也就是分分鐘的事。
(2)題干語氣:如轉折、假設、因果、遞進、否定肯定、贊揚貶抑等。(因果關系往往是以邏輯關系呈現)
解讀題干材料時,分析題干材料中包含的語氣,題干材料的意思很快就會弄清楚,做出正確選擇也就是分分鐘的事。
A、轉折關系:一般強調的重心在轉折部分,常用的關聯(lián)詞語有,“雖然(雖是、雖說、固然)……但是”、“盡管……卻(還、可是)”、“然而”、“可是”、“卻”、“不過”、“只是”等。
B、遞進關系:一般強調的重心在遞進部分,主要的遞進性關聯(lián)詞語有,“不僅……而且”、“況且”、“不光……也、“不僅……還”、“不但不……反而”、“連……也”、“何況”、“甚至”、“不但……還”、“非但……而且”等。
C、并列關系:并列前后權重相同,做這類含有并列性關聯(lián)詞的選擇題時,常常要用到后邊我們要講的選擇題八大原則中的全面原則。主要的并列性關聯(lián)詞語有,“既……又”、“又……又”、“一邊(面)……一邊(面)”、“有時……有時”、“一會兒……一會兒”、“既不……也不”、“既是……也是”、“連同”、“也”、“只是……而不是”等。
D、因果關系:題干材料含有因果關系的關聯(lián)詞語,正確選項也應含有因果關系,常用的因果關系關聯(lián)詞語主要有,“因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是因為”、“既然……就”,“由于”“既然……那么”、“由于……因此”等。值得注意的是,題干材料往往不出現這些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lián)詞,但是題干材料的敘述中卻暗含著因果關系,同學們在閱讀中務必注意這個隱性的因果關系,如果能在“因”“果”之間標出一個箭頭,這道題作對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E、假設關系:一般強調的重心在假設部分,常用的假設關系關聯(lián)詞語有,“如果……就”、“要是……那么”、“倘若……就”、“要是……就”、“如果……那么”、“即使……還(也)”、“假使……便”、“要是……那么”等。
F、條件關系:一般強調的重心在條件部分,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語主要有,“只有……才(就)”、“凡是……都”、“除非……才(否則)”、“無論(不管、任憑)”、“無論……都”、“不管…也(總是)”、“不論……都”、“否則”等。
經過對大量高考試題研究后,發(fā)現重要的標點符號主要有分號、括號和特定的雙引號,個別情況下的省略號也要給予重點關注
A、分號或省略號:如要表達兩層或多層意思,或將兩件事作比較,或講某件事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往往要用分號或省略號表示分層、比較或發(fā)展趨勢。遇到分號或省略號時,這就提醒我們,判定選項就往往要考慮全面原則。
B、括號,往往后邊綴的往往是某歷史事件的起止時間,某歷史人物的生卒年月,某個詞語的注釋(這個詞語對解決本題有重要作用,括號的作用是暗示強調的意思)等。
C、雙引號,這句話加雙引號,表示某人說的話,沒什么特殊含義。但是個別詞加的雙引號,就有特殊含義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起著強調、暗示的作用,其歷史意義是解答時務必高度關注加雙引號的這個詞的特殊含義,可結合所學知識對此分析解讀;二是表示否定之意,如我們一般在針對社會主義國家或共產黨時,說“左”的錯誤,左字是要加雙引號的,就做的本來意思來說是好的,但是加了雙引號之后,其歷史意義是表示否定之意。
“三審”之三:
分析選項
3、分析選項:
判定選項正誤的六種基本方式:基礎知識、政治原理、邏輯推理、題干意思、基本原則和基本常識。
我們發(fā)現高考選擇題選項的設置遵循著一個基本原則:四個選項都是圍繞題干材料設置的,錯誤選項并不因為是錯誤的,命題人就隨便捏造錯誤的選項,錯誤選項必須是和題干材料密切相關,不符合題意的選項包含著以下四種錯誤思維活動——①邏輯思維錯誤混亂;②混淆視聽的史實;③錯誤的歷史解釋;④不符合唯物史觀等。因此,同學們做選擇題時,要重視對錯誤選項的研究,甚至可以搞個錯題本,把典型的錯誤思維活動、識記不準確或不符合歷史解釋造成的錯誤分門別類匯總,不時翻著看看,汲取教訓,總結經驗,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大有幫助。
唯物史觀是諸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其主要內容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正確運用階級分析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從低級到高級;從分散到整體;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等。
(3)邏輯推理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題干材料主體部分本身包含邏輯關系,對應的正確選項就必須是包含符合題干材料邏輯關系的選項。那些不包含或不符合題干材料蘊含的邏輯關系的選項就是錯誤項。第二種是題干材料本身并沒有呈現邏輯關系的信息,但是但是,和題干材料能構成符合邏輯推理的選項就是正確選項,這種情況往往比較常見。
弄清楚題干意思的解答選擇題的關鍵利用題干意思判定選項正誤,必須注意以下三點:首先,必須弄清楚題干意思,因為這是判定選項正誤的主要依據。帶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題干意思去看選項,距離題干意思最接近的選項就是正確答案。其次,凡是不符合題干意思的選項基本上都是錯的。以致許多教輔資料在解析試題時,經常用“不符合題意”來說明,讓人看了莫名其妙,因此我們在使用這個理由判定選項正誤時,前提是必須依據清楚明白的題干意思。第三,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思路來判定選項正誤,以提高正確率。
利用歷史常識來判斷。選項中但凡違背歷史常識的選項,基本都是錯誤項。違背歷史常識的選項一般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不符合邏輯推理;二是不符合基本政治原理;三是違背基本常識,比如說法太絕對。由于利用邏輯推理和政治原理判定選項正誤我在前邊都講過,這里我們重點講解利用基本常識判定選項正誤的情況。
“六原則”之一:
化簡原則
結合前邊講的解讀題干要注意時空、關鍵詞等要素,標出題干材料的時間、主體、重心、關聯(lián)詞等關鍵詞,運用一定的語文知識和政治原理,將題干化簡為一句簡單的話語將復雜的題干材料化簡為一句簡單的陳述句、或簡單的邏輯推理、或材料中的若干關鍵詞或一句成語等。
“六原則”之二:
全面原則
全面原則是指題干材料以分號、句號或省略號為標志,包含著并列關系的兩層或三層意思,對應的正確選項也必須全面包含這些意思,否則就是錯誤選項
注意:
(1)注意題干材料中的標點符號。具體來說就是,題干材料中間如果有分號、句號或省略號,就要引起注意了。一般來說,有一個或兩個分號、句號或省略號,就意味著題干材料包含著兩層或三層意思,但這里兩層或三層意思必須是并列關系時,才能考慮運用全面原則。
(2)注意分層標志性標點符號是否有轉折性詞語。如果分號、句號或省略號的緊后邊有轉折性的詞語如“而”、“但”等字,此時的根據標點符號初步斷定的并列關系,就必須要服從于轉折關系,全面原則就不適用了,而應考慮重心一致原則。
(3)全面原則主要是基于對題干意思全面的準確把握后對選項的判定。正確選項必須包含題干材料中涉及的所有意思,缺一不可,否則就是錯誤項。
“六原則”之三:
主體一致原則
主體一致原則。主體即題干的主體,亦稱主語或重心,該原則指的是正確選項的主體必須與題干材料的主體一致,否則為錯誤項。因此,同學們分析題干時,務必抓住題干的主體、重心或主語,根據這個主體、重心或主語去分析選項,一定會避開命題人設置的陷阱,一定會大大提高我們做題的正確率。再具體運用主體一致原則時,如果能結合化簡原則則更好,通過化簡原則知道了題干材料講的主體是什么,做出正確選擇就容易多了。
“六原則”之四:
最近原則
最近原則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以時間為突破口(時間最近);二是考查根本目的、意圖或根本原因(目的最近);三是考查一個國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
陌生的材料,陌生的時間,陌生的事件,創(chuàng)新的情境,怎么解決呢?只要以題干中的陌生“時間”為切入點,聯(lián)系與之最近的重大歷史事件,將其置于一個熟知的大歷史視域下
(2)考查根本目的、意圖或根本原因(目的最近)“根本目的”則是指當事者想要達到的各種境地和希望實現的各種結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目的。
一般與當事者從其階級本性(立場)、階層(集團)利益、民族利益或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等方面密切相關。如專制社會的統(tǒng)治者采取某項政策的根本目的往往就是為了維護、鞏固其專制統(tǒng)治。根本原因,通常用于描述因果鏈之中最深層次的原因,指的是導致某種結局或后果諸多原因里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如考查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原因,往往要從生產力發(fā)展的角度考慮,考查上層建筑變革的根本原因,往往要從經濟基礎方面考慮,考查社會意識的根本原因,往往要從社會存在的角度考慮。
縱觀歷史,影響一個國家制定對外政策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國家性質、國家利益、政治關系、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歷史根源等,其根本出發(fā)點是國家利益。因此考查國家對外政策的因素時,我們主要從國家利益角度考慮,也可以根據國家性質、政治關系、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歷史根源等角度考慮。
“六原則”之五:
過程反映趨勢原則
過程反映趨勢原則:高考歷史命題者往往給我們提供的是某件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過程,讓廣大考生通過對這個歷史事件發(fā)展過程的解讀,掌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歷史事件的本質,最終達到發(fā)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目的,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廣大青年學子的歷史人文素養(yǎng)。
基于這樣的研究認識,我們總結出了過程反應趨勢的解題原則。新高考選擇題題干敘述某個歷史事件時,經常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時間節(jié)點的發(fā)展情況,往往反映的該歷史事件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趨勢。
因此,能反映該歷史事件發(fā)展規(guī)律性趨勢的選項就是正確選項,否則為錯誤項,或者說不含有歷史發(fā)展趨勢的選項是為錯誤項。
“六原則”之六:
絕對性原則
絕對原則:選擇題題干材料往往也就幾十個字,提到的史實非常有限,要得出一個帶有絕對化意思的選項,顯得很粗暴很武斷。因此這類帶有絕對化意思的選項,如果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最好先排除掉。
經過對大量歷史試題的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帶有絕對化意思的選項往往包含著如下詞語:
單字詞:皆、均、僅、最、凡、只、都等;
雙字詞:開始、徹底、始終、全面、全部、完全、僅僅、但凡、凡是、不再、根本、所有、消亡等;
三字詞:保證了、消除了、摒棄了。開始、尚未、徹底、始終、全面、全部、完全、僅僅、但凡、凡是、不再、皆、均、最、都、消除了、摒棄了等。